2007年9月6日

張忠謀:為何台灣企業會被折價

一直在致力使台積電成為世界級企業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指出,台灣企業之所以被折價,是因為種種的想法與作為,還不夠成為世界級的企業。


以致同樣的產業、同樣的營運獲利,來自於不同的國家,被國際級的分析師評價會有所不同,比起歐美,台灣企業的股價尤其常被打折。


展望未來,台灣的企業與政府可以更奮力去除導致台灣折價的因素,奮力成為真正世界級、全球化的企業。針對此點,張忠謀有他的肺腑之言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JPMorgan 於七月十二日全球半導體的估價,P/E(本益比),P是stock price,E是earning,即每股賺多少錢。這個報告中,二○○七年預估,北美是二十四倍,歐洲是二○.四,大中華區是把中國和台灣放一起,但是主要是台灣,因為中國大陸的半導體產業規模並不大,是一四.二,日本也比我們高,是一九.三倍。此外對二○○八年的預估,大中華區一四.二,還是低於北美的二○、歐洲的一六.一、日本的一七.四,對台灣而言,這就是折價。


這表展現出北美、歐洲,甚至日本半導體產業的本益比,都比以台灣為主的大中華地區要高,意思是,一個公司假如是賺了,以台積電來說,去年每股賺了約五塊錢,假如我們去年本益比是十四,我們的股票就值七十塊。


台灣本益比低於歐美日


可是同時,一個美國的公司也賺五塊錢,他的本益比二十,他的股價就是一百塊。這個是為什麼本益比是評估公司股票的價值的一個指數。


同樣兩家公司,一家在美國,賺同樣的錢,在美國的股價,投資者寧願出比較高的錢來買那個公司的股票,意思就是對那個公司評價比較高。這是好還是壞?


我舉個例子,假如一家台灣公司要去買美國公司,或者美國公司要買台灣公司,P/E比較高的,顯然佔便宜。


假如兩家公司都賺五塊。一家公司股票是一百塊一股,另一家公司的股票是七十塊一股。頭一家公司就是一百塊股價的公司,他有一百萬股,另外一個公司也是有一百萬股,貴的公司買便宜的公司就用股票,他需要增加發行多少股票?比較便宜的公司有一百萬股,每股七十塊,他的公司值七千萬,頭一個公司把第二個公司買下,需要七千萬,只要多發七十萬股股票,因為他的股價是一百塊,就可把第二個公司買下來,這是貴的公司買便宜的公司。便宜的公司買貴的公司,就是倒過來的算,便宜的公司要出,他只值七十塊一股。


貴的公司一百塊,有一百萬股,就是一百乘以一百萬就是一億,便宜的每股值七十塊,他要發一四一萬新股才能買一億的公司。


他本來就有一百萬股,所以加起來是二百四十一萬股,可是他賺的錢,每股盈餘減少了。貴的公司買便宜的公司,賺錢賺得多了,他的股價更漲了,投資人就都拍手叫好,便宜的公司去買貴的公司,賺的錢,每股盈餘變成少了,投資人就要打他的屁股,這就是折價。


台灣的全球化還不夠

為什麼台灣的企業會被折價?為什麼本益比被低估?有很多原因。一言以蔽之,就是台灣的全球化還是不夠。全球發展必需具備全球市場。把全球當作市場是一個公司全球發展的第一要件,也是最基本、最簡單的條件。


全球發展的第一步就是發展全球市場。雖然許多公司都把全球市場當作目標市場,但發展全球市場是不是成功,取決於公司本身的產品、服務、價格、品質,是不是符合各地市場的需要,有沒有各地的專業行銷人才;因此,一個公司必須針對以上這幾點制定完善的策略,才能成功的發展全球企業。


為什麼台灣全球化還不夠?


所謂全球化,第一就是市場要全球化,這部份台灣做得相當好了。舉例來說,就製造業而言,市場全球化就是你做的東西可以銷到任何地方去。


第二是要能吸引全球一流人才加入,是全球發展中較全球市場更困難的要素。一個公司要做全球性的發展,就要全球性的惟才是用。一個有才能的人,無論是技術上的才能或者經營上或者行銷上的才能,人才全球化幾乎是沒有一個國家已經做到,美國最為接近,但也不是百分之百。



假如一個人懷才,到美國去,比到別的國家去都容易滿意。可是美國最近移民法等,也有限制聲浪及做法,表示就連美國都還不是很徹底的人才全球化。


台灣更是困難,因為環境很難吸引全球一流人才,尤其先進國家人才來到台灣工作和居住。


在我們公司裡面有相當多經驗。講英文的外國人來這裡工作還能溝通,如果講別的語言,像法文、義大利文等,根本不太可能。所以工作環境的溝通是一個問題,我們公司恐怕是全台灣最講英文的公司,但即使在我們公司,一個外國人來,都還是問題,公司有人講英文,而且工作上的英文可以溝通,但是居住環境中,不會講中文,小孩、太太根本住不太下去,假如生病了,更為困難,小孩上學更是一個大問題,小孩在一個英語環境中有他的生活,來這裡少很多。


我也有好幾個朋友,即使是很不舒服,也不去看醫生,因為過個兩天他就說他要去美國、英國、荷蘭,到時候再看醫生。


外資對台企業信心不足

第三資金要全球化。全球發展必須掌握全球資金。任何一個公司想要掌握全球發展,都需要有全球資金的投入。除了來自總部所在地股東的投資外,也要有外資;而要有外資,則必須要先贏得國外投資者的信心,他們才肯來投資,同樣地,全球發展也需要向全球各地的銀行融資,也需要先贏得全球銀行的信心,它們才肯貸款,而這點是一般公司比較不容易做到的。


台灣很多公司外資的成分相當高,可是這跟折價是兩回事。台灣折價,也吸引外國資金,可是吸引來的還是不夠,假如統統都來,你股價也高了,就不會被折價。可是人家還是外資,外資還是看低你,本地投資者也看低你,也都是折價,台灣的資金全球化還是不夠。


第四是生產也要全球化。全球發展必須要能無國界生產。無國界生產的真正意思是:不分國界,只要在某個地方生產對公司最有利,就能在那裡生產。無國界生產也包括所謂的外包(outsourcing)。


台灣現在受政府限制,資訊業有部份受限,IC製造、半導體業也受限制,封裝業部份開放,技術也受限制,所以生產也不能全球化。


我們對全世界開放,唯獨對大陸有限制,可是大陸是很重要的一塊。


資訊產業可以到處推銷,可是有些地方,要到那邊去行銷,在那邊得要有廠,因為需要可以就近提供服務。客戶至少可以來看看,他消費的東西到底是怎麼做的。台積電的哲學就是「客戶是伙伴」。我們跟客戶是密切的合作,重心並不只是一個行銷處,重心是工廠以及R&D的部門。和客戶作伙伴,就是跟我們 R&D的人做伙伴,跟我們工廠做伙伴,這才是真正的意義。



英特爾去山東大連設廠,也是為了這個原因,他不是為了低價、便宜。老實說,現在大陸的人力成本統統算起來跟台灣這裡沒差多少。因為我們在大陸松江設廠,老早就預料到得派很多工程師,台灣的工程師在那裡賺的錢比在台灣賺得多,不然他們也不會去了,幹麼要離鄉背井?要有點誘因。派他們到大陸去比他們待在台灣的成本更大。所以雖然大陸本地的人工比較便宜,但整個算起來跟台灣差不多。


我們在全世界市佔率大約是五○%,在大陸是遠低於五○%。假如沒有松江廠會更低。連市場全球化我們都還不能夠貫徹。因為政府有限制,至少在大陸我們不能貫徹,對我們的客戶來說,就是有了缺點。


台灣缺少獨立董事會

此外,要全球化,台灣的制度、法令跟經濟強盛的先進國家也要能夠接軌。這包含了幾個項目:


第一,譬如獨立專業經理人。這種制度在台灣沒有建立起來,在先進國家,我講的是西歐和美國,還有日本,很多都是我講的獨立專業經理人。所謂獨立,就是獨立於大股東,就是不受大股東控制,可以受一個董事會控制,但那是一個獨立董事會。


獨立專業經理人的定義,就是由獨立董事會來任命的經理人。獨立董事會是獨立於大股東,也獨立於經理人,這個是獨立董事會的定義。他既然獨立於大股東,就不會輸送利益給大股東,既然獨立於經理人,也不會把公司的利益,輸送給經理人,因為公司的利益是全部股東的利益。


在先進國家幾乎每個公司都有這個獨立經理人的董事會。在台灣很少,這其實是被折價的原因之一。日本二次大戰後重建,就把老的制度改革掉了,香港現在也還不錯,倒是台灣還有許多公司在談集團,離獨立專業經理人制度還有距離。


第二,在會計制度面,現在政府都已經決定員工分紅費用化了。我覺得那是一個進步。分紅費用化反映了真正的成本,雖然比以前的成本看起來高,可是以前看起來的成本雖然比較低,但股價被人家折價,現在成本高一點,可是股價被人家折價的比例或許會低一點,你現在成本高一點,也就是賺錢賺少一點,若是本益比會因此提高一點,或許股價還是差不多,結果還是一樣。


會折價不全是政府的錯

所以會折價不完全是政府的措施,還有一些是企業的公司治理成效。


公司治理的目的很清楚。就是要平衡幾個重大利害關係人之間的關係。公司利害關係人最重要的有幾個,第一是股東,第二是經理階層,第三是員工,第四是社會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