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很久沒有Environmental的文章,偶爾還是要關心一下
引述自 環境資訊中心論壇
隨著氣候研究的進展,人類社會對於暖化的科學知識越來越豐富,當今學界雖然有少數質疑者,絕大多數的科學 家都認為全球暖化由人類造成,而且影響深遠需要立即採取行動。
相對起科學界的共識,一般民眾對於暖化的態度卻大相逕庭。以美國為例,耶魯大學的Anthony Leiserowitz博士在今年初作了調查(*1),相信全球暖化正在發生的比例,從2008年的71%,下降到57%。相較於美國,歐洲對於抗暖化的 相對比較積極,但是由於經濟危機的衝擊,根據2009年的調查,僅有18%的歐洲人認為全球暖化是世界上最緊迫的問題,落後於貧窮問題和經濟危機,跟上次 調查的30%相比更下降了不少(*2)。
民意是推動抗暖化減碳政策的基礎,在京都議定書即將到期的關鍵時刻,如此低迷的民意實在是一大警訊,我們不禁要問,為什麼在大眾的心理,對於全球暖 化的認知與行動與科學共識,存有這麼大的鴻溝呢?
最直覺的答案,會歸咎大眾缺乏科學知識,認為只要大家都理解問題的嚴重性,自然而然就會採取行動;再來,也有人說這一切都是因為人類自私自利,還有 些人覺得暖化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,其他方面的問題更重要,所以沒有積極行動。
針對這個主題,美國的社會學家 Kari Marie Norgaard 在2009年間為世界銀行撰寫了一份研究報告(*3),她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切入,發現除了上述幾個很直觀的因素之外,人類面對全球暖化時的一些微妙心 態,更是問題的關鍵。
無力感 影響行動決心
首先,全球暖化與人們習慣的環境保護不一樣,傳統的環境問題有一定 的影響範圍,也有明確的罪魁禍首。對於污染防治,我們可以為不守法的企業貼上標籤;對於生態保育,我們可以大聲為大自然發聲。全球暖化不一樣,它的科學知 識相對起來比較艱深,難以為大眾理解;它的影響既全面又緩慢,難以跟日常生活產生連結;更關鍵的是,它在短期之內沒有清楚的解決方案,大眾常常只知其嚴重 性,卻不了解如何行動。
再來,當全球暖化的新聞鋪天蓋地而來,作為新聞讀者,我們可能從感 到意外,到擔心害怕,最後卻因為暖化後果這麼嚴重,而個人能作又努力卻又這麼少,轉為徬徨無助,在這樣「作什麼都沒差」的無力感下,反而失去了行動的決 心。
罪惡感 反延緩抗暖作為
最後,全球暖化挑戰的,是人類建築在高碳排放的之上的便利生活,在這件事上,每個人都是幫兇,因此我們當深思考暖化議題時,很難避免內 心深處有一絲罪惡感。也就是因為這罪惡感,使我們不願意深入追究問題,或是找藉口轉移目標,例如抱怨中美等大國不行動、譴責某些企業的超高碳排放,卻也忽 略了自身可以作的努力。
一旦不確定感、無力感與罪惡感等負面情緒成了面對暖化的態度,人們最直覺的反應可能就是「不想聽、不想談、不想管」,即使知曉長期的嚴 重後果,依然假裝天下太平繼續過正常的生活,借用高爾的話來說,全球暖化還真的是每個人心裡「不願面對的真相」。
在這個背景之下,如何用大眾化的語言連結全球暖化是當前一大挑戰,其中強調暖化的嚴重後果固然重要,但過份誇大或訴諸恐懼,常會帶來無 奈甚至反感,無助於實際行動(*4)。對抗全球暖化,不應該只是救救地球、救救孩子的贖罪心態,它可以充滿希望,是開創綠色低碳經濟的好機會,是共同守護 地球的責任感,也是健康樂活的生命態度。理解了全球暖化心理學,我們需要在抗暖化行動中加入更細膩的溝通技巧,才能澄清困惑,累積正向改變的能量。
【參考資料】
(*1) Anthony Leiserowitz, "Climate Change in the American Mind: Americans' Global Warming Beliefs and Attitudes in January 2010" (Yale Project on Climate Change)
(*2) Eurobarometer: Europeans' attitudes towards climate change
(*3) Kari Marie Norgaard 2009 "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challenges in responding to climate change" (Work Bank Working Paper)
(*4) Matt Nisbet 2009 "Communicating Climate Change: Why Frames Matter for Public Engagement" (Environment: Science and Polic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)
讀後感想
猶記得準備國考期間,曾經念過的書「環境科學」中
某段大意敘述:「環境保護,不應該建立在恐懼之上」
環保並不是要讓所有人害怕嚴重的後果,而是使大家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與未來
「恐嚇」?現在的新聞每天都在做,我想那已經足夠了。
因此對於環保,我們可以提出願景、目標、方針、計畫
無論是跟隨國際性潮流或是開創性的改變
只要對環境保護有利,且不影響大多數人權益下
政府都應該考慮其可行性並予以分析規劃
而不是一律都照國外方式進行,或以宣傳手法恐嚇民眾
因地制宜的適性,區域內的環境保護或維護
絕對是我們能做的,也是應該做的...............共勉之
2 則留言:
先感謝上次您的回答
由於也考完了再看到這篇忍不住寫一下想法好囉..
其實根據小弟觀察,台灣社會似乎只是把節能減碳當作一種趕流行的口號。看到最近的車輛銷售量又增加讓我感到有點失望,原來是因為金融風暴而減少而非環境教育發生了影響>"<
另外也感覺到很多人存著"做節能減碳沒問題,但是若干擾自個方便這個政策就是爛政策"的想法....
是不是科學家恐嚇世人,我不予置評,時間會證明一切。我只怕在我有生之年會看到人類為了搶資源而又開戰的一天!
尤當哥本哈根會議五大排放國所附註的達成目標,標準這樣低,原來骨子裡還是經濟>>環保阿,再看到台灣國光石化,就覺得讓人灰心,果然還是要向現實低頭。
綜合來看讓小弟有著"甚麼後代子孫之影響!?老子都快養不活自己了還管啥子孫利益!?"的感覺阿....
節能減碳也講了這麼久,淪為口號也是意料中事,就如同其他多數的環保政策一樣,主打口水戰....美其名為"溝通",只要拗的過去就可以了,目的當然就是要選贏下一場選戰....
我所想的問題是[民主選舉與環境保護],看似無關的兩個名詞卻深深影響國家的未來。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