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0月14日

臭氧層的破壞

臭氧層的破壞主要原因為氟氯碳化物上升至平流層所造成
因為氟氯碳化物屬於一種穩定的化合物,不容易引起其他反應

所以經常被拿來作為壓縮氣體填裝物,也常被使用於冷煤添加劑等用途
顧名思義,氟氯碳化物主要成分就是Cl、F、C等
就是因為這種化合物過於穩定,所以在對流層大氣中可以滯留很久
隨時間增長
該氣體可以藉由空氣對流效應緩慢上升至對流層頂與平流層底部
當CFC於平流層時,由於接受的光能量(太陽輻射)較大,所以會產生光解反應
本來穩定的CFC化合物原子會被分開,形成Cl、F、C
接下來便依據下列流程,持續將臭氧分解成氧
(總反應為 氯 + 臭氧 --> 氯 + 氧氣 )
導致原始的臭氧層濃度變低,形成所謂的臭氧層破壞
O3+ hv--> O2+O
Cl+ O3--> ClO+O2
ClO+ O--> Cl+O2

造成臭氧層破壞的原因除了CFC以外,海龍也是主要影響之化合物(含氯)
有關控制臭氧層的國際條約,主要為[維也納公約與蒙特羅議定書]
維也納公約為1985年之協定,主要內容就是保護臭氧層
並決議制定一管制措施
這個管制措施就是1986年的蒙特羅議定書
內容為1990年時,強制規定締約國之CFC用量必須降為1986年的50%
(目前多數國家已經禁用CFC)

沒有留言: